跆拳道歷史
跆拳道歷史受到朝鮮悠久歷史文化所影響,所以具有濃厚的朝鮮文化色彩。在古代,朝鮮的人民主要以農業為生,空閒時則以獵殺動物為生。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,人們發展了一套強身健體、臨危的時候用來自我防禦的武術。這種經過時間慢慢磨練出來的武術成為了一種有目的、有意識的活動,成為了古代跆拳道的雛型。體育史學家研究歷史文物(例如是古籍及古代壁畫)時發現跆拳道與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的「跆跟」有關係。其根源甚至可以追尋到古代的徒手搏擊。
「跆拳道」一詞,是1955年由崔泓熙創造。其中「跆」指踢擊、「拳」指拳擊,「道」則是代表道行、自己對禮儀的修練。1966年,國際跆拳道聯合會(ITF)在南韓成立,並由韓國人崔泓熙擔任主席。1972年,大韓跆拳道協會的中央道場韓國國技院開始動工。1973年5月,世界跆拳道聯盟(WTF)在南韓首爾成立,金雲龍當選為主席。1975年,世界跆拳道聯盟成為了國際體育聯合會的成員,令跆拳道運動得到更多人的認識。五年後,國際奧委會(IOC)正式承認了世界跆拳道聯盟。2000年,雪梨奧運會將跆拳道列入正式競賽項目;在成為奧運會項目前,跆拳道曾成為世界運動會的比賽項目。隨著時代不斷地變化,跆拳道將會不斷地發展、延伸下去。
﹝節錄自維基百科﹞
徒手技擊術
是來自古代用兵法為指導的兵技之一。在作戰中有著它的實用價值。認識技擊術,須先認識人的本能。人的本能有強弱之分,在爭鬥中自然就有勝負之分,但受過技擊訓練與不受過訓練的卻能改變本能的差異程式,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思維能力和體能潛力,充分體現了爭鬥中的技術力量,從而征服對手,戰而勝之。
徒手技擊術,依附于古戰爭的事實,為它提供了生與死的較量場合,也為技擊的進步及對它的實用價值進行了全面的衡量與檢驗。它所形成的技術層次是離不開人的本能基礎的,但經過訓練完全可以掌握和提高。
隨著人類的技術進步,”短兵擊劍術”、”長槍刺殺術”同技擊的認識也在發展,前人對技擊術的認識是經過一代代的實踐,上升為既有兵法理論為指導又有具體訓練方法的一種實戰技術,這足以解釋人的天然本能是技擊術的基礎,是可以普及的,沒有任何”神秘”的騙術。技擊術是古代將士必修之課,是應知必會的作戰技術。技擊術的流傳主是要來自古代的軍中。
徒手技擊術充分發揮人的爭鬥意識,主要是體現身體各部位在戰局中協調運做和氣力的分配使用,自身抗擊打能力,敢於善戰取勝之決心。總之就是有形與無形的結合。
無形表現的是”剛柔虛實”,戰局中猛衝硬打的攻式為剛實;輾轉主動撤離則為虛柔。雖然戰局中形式上千變萬化,但其技擊理論意識不離其中。剛柔相濟、虛實結合則是作戰與訓練的原則,要攻防為一體,使用有形的攻防上乘技術擊打動作,把無形的作戰意識準確地表現出來,但須刻苦訓練,非一日之功。
有形在戰局中表現是”攻守進退”,正確合理地運用人的”七長八短”(人體和上肢與下肢為四長,兩腋窩伸延為兩個暗長,加上一雙看的遙遠的眼睛共為七長;人的頭、兩肩、兩肘和兩膝,加上臀部為八短),時刻體現無形的”剛柔虛實”,在每場的”膠著”(相互亂條,也是本能的亂打,技擊訓練中稱之為膠著訓練)訓練的戰局中強行使用攻守技術,也就是把無形的作戰意識變成積極主動有形的攻防技術取勝對手。
徒手技擊術的訓練要點是:技擊性的基本功及體能訓練;技術與擊法”膠著”性訓練,兵技理論修養,貫徹於前兩者之中,也就是理論聯繫實踐,實戰!!它不同於其他體育專案的技術訓練,用速度、時間、重量、技術演練精度來競賽優劣。它是靠真戰實打的效果和承受擊打能力的較量來決定勝負,也是從訓練到作戰自始至終的雙人對抗性的擊打運動。初學者必須自身排打訓練,以力擊氣,抗擊打。在”膠著”訓練中敢於超”天然”地猛衝硬打,體現對”拳距”(兩人各自握拳,都能伸到對方的胸部為”拳距”)的認識及在”拳距”內能打,受擊後不氣餒,善於”奪後”,以”不退則打,不打則退”為原則的訓練方式及天然體能”膠著”訓練,向技術性擊打過渡的準備。同時也克服了人的怯懦、懶散的心理因素。
經過基本功及本能”膠著”訓練後,必須掌握技術性擊打。在訓練中的要求是:進攻、防守動作必須是”一”(在拳距內直接擊打,就是”一”。間接一次為”一、二”,間接二次為”一、二、三”。技擊術要求出拳為”一”。)或防守者”守中攻”;進攻者”攻中守”,擊打要”同時出發”(防守時,架打時要同時體現”一”。)、”就地出發”(擊打時拳不回拉,在原有的位置上進行擊打)。但這些上乘規範的擊法,應在”膠著”中反復訓練,做到:主動進攻,要主動縮短”拳距”,”搶前”(最先擊中對方者為”搶前”。)動作是”一”的擊打方式;主動撤退是打了再撤離”拳距”。剛柔相濟的進攻和撤退,在兵法中叫做掩護進攻和掩護撤退,也是技擊術的自然技術所在及訓練達到的標準。
經過技擊性的本能訓練與”膠著”性的技術擊法訓練後,開發出人的激戰靈氣,形成自己的戰鬥風格和爭鬥技術,就能左右戰局,戰勝對手,這就是技擊的”脫俗”。高層次的訓練必須反復進行”冷戰”(對偶然性的攻擊,要防守奪後。這是技擊術訓練課目之一。)技術訓練,重點是”防守奪後”(在冷戰訓練中,要求防守和奪後用”一”的擊打方式進行,後擊則先到。),善用”暗長”,把人體的四肢長與短的比例所形成的幻覺,引誘對手受擊被動,”閃擊同時”,”左右防守同時出發”,”反肘架打”做到擊打形式自如,無框子,對偶然性的攻擊,敢於奪後,做到後擊則先到。這些都是技術的高層次訓練的內容。
空手道
空手道亦稱空手,舊稱唐手,是發源於琉球王國(今琉球群島)的一種武術。空手道中包含踢、打、摔、拿、投、鎖、絞、逆技、點穴等多種技術,一些流派中還練習武器術。空手道比賽大致分為型(套拳)及搏擊(自由組手)兩大類。型是以假設的對手為目標,單人進行空手道技術的預定動作表演練習;搏擊即為對打比賽,強調技術運用的速度和技巧。